中视快报网官网(ccutv.cn)中视新闻
共工新闻社(上海2月25日)电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,记者踏入了湖南蓝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大门,探访一位垃圾分类探索践行者——周俊伦先生。
晨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办公室,温暖而明亮。周俊伦先生坐在办公桌前,手中拿着一份关于垃圾分类的最新报告,神情专注而坚定。他的办公室简洁而充满活力,书架上摆满了环保相关的书籍和资料,角落里还放着一盆绿植,象征着他对于绿色未来的不懈追求。
记者:周先生,您好!今天阳光如此明媚,让人心情愉悦。听说您将垃圾分类不仅看作事业,更是一种情怀,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初衷呢?
周俊伦(微笑): 谢谢!今天的阳光确实令人感到温暖。说到初衷,其实很简单。我从小在山东的农村长大,亲眼目睹了垃圾对环境的破坏。河流被污染,土地被侵蚀,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我。后来,我接触到了垃圾分类的理念,认识到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途径。于是,我决定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份事业去经营。总要有人站出来去做这个事,这也是一件利国利民事业。
记者: 提到“情怀”,这个词在商业领域并不常见。在您看来,情怀与事业如何平衡?
周俊伦: 情怀是动力,事业是载体。没有情怀,事业就失去了灵魂;没有事业,情怀就无法实现。我从事健康产业多年,深知外在环境影响内在环境,就像鱼儿离不开水。蓝驰从2021年至今,一直秉持着“普及民众垃圾分类意识,助推生态文明建设”的企业使命,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落地工作。深入社区、学校,普及环保知识。每一份努力,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。
记者: 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,您遇到过哪些困难?又是如何克服的?
周俊伦(沉思片刻): 困难确实不少。最初,很多人不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,觉得麻烦、没必要。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做宣传,甚至挨家挨户讲解。还有技术上的挑战,比如如何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,参与率,和投放的准确率。但我们始终相信,在各级领导的推动下,在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实践下。我们的践行成果一定会让垃圾分类成为健康生活新时尚。
记者: 听说蓝驰环境还开发了一款智能垃圾分类设备,能否介绍一下?
周俊伦(眼中闪过自豪): 是的,这是我们团队多年努力的成果。这款设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可以自动识别垃圾种类并进行分类。它不仅提高了效率,还减少了人为错误。目前,已经在多个城市投入使用,反响非常好。
蓝驰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组成,如图所示:
A 云数据AI智能化精准台账(为政府开放端口,提升三率:垃圾分类知晓率,垃圾分参与率,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)。
B 智能设备+人工(智能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箱+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宣教亭)注册账号打开投递口,投放垃圾可产生相应积分,积分可到宣教亭兑换物品,对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享受增值服务(亚健康调理)。
随着访问即将画上句号,周总满怀深情地向我们阐述: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,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出力、精确施策、持续投入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,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。将垃圾分类转化为健康生活的新风尚,这不仅为我们的后代造福,而且对民众、家庭、国家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!
言简意赅,彰显了一位山东人的家国情怀!编辑:刘伟
供图:作者/或供稿单位授权
编辑:刘伟 选稿:共工新闻社上海代表处
版权声明: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新闻采访/投稿邮箱:975981118@.qq.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联盟网络媒体亦或杂志、报媒。
中视快报网官网www.ccutv.cn/讯 更多资讯....
本文由作者笔名: 于 2025-02-25 11:40:41发表在中视快报网,本网(平台)所刊载署名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署名人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,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本网不做任何承诺或者示意。
中视快报网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ccutv.cn/news/9388.html
上一篇
环穴眼镜 光明之约
下一篇
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