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中视快报网> 中视快报> 正文

【学习摘记】张明刚《军履回望》连载(九十二)

中视快报网官网(ccutv.cc)中视新闻

【学习摘记】张明刚《军履回望》连载(九十二)

【主编导读】/韩宾

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、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《军履回望》后,引发读者广泛热议好评和人民日报人民网、新华社、军报军网、央视网、光明日报、中新社、中青报中青网军内外权威媒体关注推介。

(张明刚,男,汉族,湖北随州人,研究生学历,中共党员、陆军少将军衔。曾参战荣立战功、被评为“火线优秀共产党员”、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

该书由“理论之光”、“军营之声”、“心灵之窗”三卷组成,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、新闻作品、文学作品183篇、55万字。这些文章,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,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、浏览量超千万

2022年10月,该书首版问世后,受到铁凝、邵华泽、孙晓云、孙继炼、徐贵祥、樊希安我国当今文坛大家泰斗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喜爱。2023年1月即出第2版,截止2023年8月,不到1年时间,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,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。2023年2月,团中央青年发展部、人民出版社会同作者张明刚,共同向全国一千余所高中赠阅一万余本《军履回望》,受到全国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。

【学习摘记】/王振存

张明刚《军履回望·军营之声卷》“人物新闻”板块之《军旅诗人胡世宗 * 》

(本文原载《解放军生活》1992 年第 11 期)

编者按:

亲爱的《学友周报》读者朋友们:

2023年11月,本报连载了《军履回望·理论之光卷》中的【十论写作】板块,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:包括中国新闻网、中国军网、强军网军委机关网、中华善德网在内的50多家媒体跟进转载;众多学友尤其是作者亲朋好友纷纷在朋友圈跟进转发;广大读者朋友很是喜爱,跟进学习,好评如潮……偶有连载迟发,便有学友垂询敦促,媒体与读者良性互动、互促,成为热点。许多读者还表达了连载《军履回望》全书的强烈愿望。

编辑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,深深感到:《军履回望》 之所以产生如此积极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,是因为这本书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头、随时拿来学习参考的新闻教科书,更是一部能够启迪思考、激发人生奋斗动力的心灵指导书,为人做事作文皆可参考,确实是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上非常难得的一部上乘佳作!

因此决定,从第十一期开始,本报将继续以【学习摘记】形式连载《军履回望》。具体是,按该书编排顺序逐篇进行,自序言开始,至后记结束。连载时,前后分别设【主编导读】【社长点评】栏目,不定期开设【读者感言】栏目(选发学习心得感悟),以更好服务大家。

来吧,朋友!让我们跟随三位文坛大家的笔端,一起走进《军履回望》,去探寻成人成才成长道路上的成功“秘诀”吧!

《军履回望》,谁读谁受益。

军旅诗人胡世宗*

胡世宗似乎很少有在家的时候。前些年,我曾三次去拜访他,然而三次都无一例外地扑了空:一次,他骑自行车沿黑龙江畔走边防;一次,他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;一次,他下部队办业余创作学习班。

这次,我抓住他从北京开会归来之后,即将赴大连参加笔会之前的这段短暂的空暇,出其不意地访问了他。

文如其人,人如其文,我看这话怎么说都不错。坐在诗人的对面,我对他的第一个感觉是:质朴、坦诚而谦和。

198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、现为作协辽宁分会理事的胡世宗,1943 年出生于沈阳。他自幼喜爱诗歌,15 岁便在《辽宁日报》上发表了处女诗作。

在初中和师范学校读书期间,他广泛地阅读了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,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底子。那时,他的记忆力很强,可以把许多唐诗从头至尾地背诵下来。

“我是从连队的黑板报上起家的。”已经在文学道路上攀登、跋涉了整整34 个年头,现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上校副主任,从事专业文艺创作的诗人,念念不忘他在连队当兵的岁月。

那是 1962 年,胡世宗穿上军装,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。部队火热的生活,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。刚到部队没几天,他就写出了两首反映新兵生活的诗歌。

他对部队的一切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,无论是站岗训练,还是生产营建,他总忘不了用诗写出自己的感受。那一行行“兵味”十足的诗歌,像清泉一样从他心中涌出,不但频繁地出现在连队黑板报上,也陆续发表于军内外报刊。最多时,一年能有四五十首诗见报。

1965 年,在胡世宗当兵的第三个年头,他就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“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”,受到周恩来、朱德、贺龙、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这对胡世宗的创作,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点。

此后不久,胡世宗被调到军政治部文化处工作。在这里,他开阔了视野,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,文学水平提高的很快。他多次参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、人民日报社和诗刊社组织的培训班、笔会、座谈会等活动,并多次作为优秀文学人才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、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帮助工作。

这期间,胡世宗结识了张光年、魏巍、臧克家、袁鹰、李瑛、艾青、贺敬之、张志民、浩然等许多老一辈诗人和作家,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。

1971 年,胡世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《北国兵歌》,引起了诗坛的注目。如今,已经出版了《雕像》《鸟儿们的歌》《战争与和平的咏叹调》《沉马》《胡世宗诗选》等 6 部诗集的他,还出版了《当代诗人剪影》《神秘之旅》《红军走过的地方》等 5 部散文、报告文学集,并有许多小说、文艺评论散见于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上。

“文艺必须来源于生活”,胡世宗对这个真理坚信不疑。

他几十年如一日,深深地扎根军营这块生活的沃土之中。在北极村漠河哨卡,海南天涯海角军港,东部边防连队,西部沙漠草原军营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他还上过老山前线,去过西沙群岛等许多地方。是啊,只要一有时间,胡世宗就和一线的战士们打成一片,和他们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。

因此,胡世宗特别熟悉士兵生活,能够较好地把握住战士们跳动的脉搏,唱出战士们心中的歌。

胡世宗充满激情地为战士写过许多朗诵诗。他认为,诗朗诵等于给诗插上翅膀,经过表演艺术家的再创作,那一行行沉默的铅字变成了活灵灵的语言形象,仿佛是一只只“死家雀”变成了振翅翩飞的“白天鹅”。

他热切地希望人们“经常、广泛地开展诗歌朗诵活动,推动诗的发展,让诗张开它的翅膀,飞向社会曾对它感到陌生的角落,飞向更多人的心灵深处!”

来源:《军履回望》张明刚自选集

【读者感言】/许茗柯等3人

按:自本报以【学习摘记】形式连载张明刚自选集《军履回望》以来,广大读者反响热烈、好评如潮。除本报随连载文章一并发表的大量书评文章外,针对每期连载文章或该书,都有许多读者写下感言、留言。这些评论文字或长或短,或诗或文,皆为真情实感,有理有据,言之有物,且有独特见解,入木三分,精彩纷呈。本期,选发解放军驻河南信阳部队某部3名新战士的读后感,以飨读者。

读《军履回望》张明刚自选集有感

作者 许茗柯

认真拜读张明刚少将自选文集《军履回望》后,我受益匪浅。张将军在他军旅生涯四十年之际,将他渊博的学识,丰富的见闻,深邃的思想,倾囊相授给读者。“为学之道,必本于思”,在学习领悟本书内容时,我时有茅塞顿开之感,遂以此文抒发心中所思。

作为一名军人,在战场上捍卫国家领土主权,是最高荣耀与价值的体现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时任战士新闻报道员的张明刚将军,携笔奔赴云南老山前线。在祖国西南边境战场上,他英勇顽强,出生入死,记录下一个个前线英雄的故事;他穿过弹雨雷场进行战地采访,写出了百多篇弥漫着战火硝烟味的新闻和文艺作品……

我会铭记那位虽是高干家中独子,却主动要求去前线打仗,不顾危险三救战友的副连长赵军;我会铭记那位家贫而不报,伤病却不说,舍身挡弹,最后在骨灰里发现106块弹片的侦察英雄张建刚烈士;我会铭记那位纵身跳悬崖,不辱使命,屡出奇招接应战友顺利突围的侦察兵宋世保……“从戎酷爱一支笔,乐在边陲写春秋。”云南前线猫耳洞中,张明刚将军笔下的英雄人物生动又鲜活,可爱又可敬……烈士永垂不朽,英模在新中国恢弘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“我愿做一只蜜蜂,在新闻园地里不懈地追寻花的芳踪。”这是张明刚将军做基层报道员时,写在采访本上的警句。名言警语印证着攀登者足迹。四十年间,从东北哨所到西南战场,从军委机关大院到新疆反恐一线,张明刚将军从未放弃对新闻写作的求索,风雨无阻,不畏艰辛,笔耕不辍。拓宽思路,厚积薄发,抓住时令,敢于表达,争取支持,写文有神……既是张明刚将军对多年新闻工作的经验总结,亦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传道授业。

“写文章是艰苦并快乐的、复杂的、创造性的、个体的脑力劳动。”张明刚将军如是说。字字精雕细琢,日日挑灯夜战,这种艰苦并快乐的边工作边写作的状态,他坚持了整整四十载。张明刚将军曾在全国多地部队任职。他走到哪写到哪,新闻、文学、理论都写,用手中的笔丈量着祖国大地。正是这份对写作葆有的持久热忱和不懈追求,才使得他四十载军旅人生印记闪闪发光。我作为一个同样热爱写作并且踏入军营才两个月的新兵,有幸读到张明刚将军的事迹与作品,更应见贤思齐,好好学习他那份数十年如一日,携笔跨千山的坚守精神。

在此书的理论阐释部分,令我印象最深、感悟最多的是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锐气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。古人云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“古之成大事者,不为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”我们党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,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,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、艰苦奋斗取得的。从革命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胜利,从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到打赢脱贫攻坚战,我们勤俭节约,艰苦创业,终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建成现代化军队的阶段性目标。

新时代以来,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,很多00后、90后在温室中长大,如何领会艰苦奋斗的精神呢?难道要重拾曾经吃树皮、穿草鞋的日子吗?读将军的文章我明白了——其实,艰苦奋斗精神也要与时俱进。进入新时代,艰苦奋斗精神更多的表现是干事创业过程中的探索创新之艰、埋头实干之苦。创业之路艰辛漫长,艰苦奋斗的品质更需磨练。现今有些同志贪图享乐,整日浑浑噩噩,这样非但不能实现幸福美好的人生,还容易陷入奢靡无为的陷阱。人类所有美好的理想生活都不可能唾手可得,艰苦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必要条件。认清前路之艰,不畏浮云遮望眼,前路越艰越向前。只有坚信念、昂斗志、练本领、强作风、苦求索,方能永葆攻坚克难的锐气与斗志。

张明刚将军少年第一次耙耕时摔倒了,坚利的耙齿刺破了他的腿肚子,但他“若无其事地爬起来,继续耙耕……再摔倒了……再爬起来。”他带着这种耙耕精神,从希望的田野里来,往筑梦的军营里去。课堂、田间、军营,他以不断的耙耕来砥砺自己的人生。从一名乡村少年,到共和国将军,五十八载人生路,其中艰辛谁人知?……

仔细读完这本书以后,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。我想到,张明刚将军的《军履回望》向读者所传递的,远远不止是一个追梦的过程这么简单,最主要的应该是他的热爱与奋斗,他的激情与坚守,他的感恩与使命,尤其是他的思想与精神。

(许茗柯系山东潍坊籍新战士)

《军履回望》:一个有梦想的共和国将军成长史

作者 叶晨晨

近日,我认真拜读了《军履回望》张明刚自选集,心灵共鸣,感慨不已,遂提笔写下此文,以抒胸臆。该书作者是一位将军, 40年军旅人生,近60万字大书,捧之,沉若巨石;读之,满纸烟云。

(一)学

供图:作者/或供稿单位授权

编辑:刘伟

版权声明: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作者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新闻采访/投稿邮箱:975981118@.qq.com 优质稿件可推荐至采访团港澳网络媒体亦或杂志、报媒。

粤港澳华文媒体联合采访团成员名单

团长:

常建国(中华新闻社社长、西安市侨联副主席)

副团长:

王群(华人世界网总编辑、共工新闻社首席观察员) 黄光宇(澳门红刊杂志、出版社负责人)

成员:

梁玲(共工新闻社副社长、采访团秘书长)|蔡紫峰(资深华文媒体人)|熊宇(大众新闻报社社长)|骆闻(资深媒体人)|陈杰(共鸣新闻总编辑)|钮则坚(中国晨报社长兼发行人)|许衙评(西北建设杂志社总编辑)|周浩宇(中国晨报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)|许卫平(中国文旅传媒网总编辑)|赵韦(红星网络电视台台长)|李远方(资深华文媒体人)|刘伟(中视快报网负责人)|薛迅(曙光通讯社社长)|武跃先(澳门都市报总编辑)|雷挺(大湾区经济网总编辑)


中视快报网官网www.ccutv.cn/更多资讯....


阅读全文

 标签:中视快报  文旅新闻  综合新闻 健康新闻 中视新闻网